当前位置: 浙师大论坛 > 影视音画 > 帖子正文

梵高画了几幅向日葵?

作者:雪漫児 2014/10/8 10:44:51 2476 评论(1) 编 辑
梵高,1888年8月在法国南部阿尔勒画下了第一幅15朵的 《向日葵》 (藏于英国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和第一幅12朵的《向日葵》 (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从此,便与向日葵结下不解之缘。

《向日葵》是荷兰画家梵高绘画的一系列静物油画。当中有三幅绘有15朵向日葵,另有两幅绘有12朵向日葵。全部作品都画在 93×72 厘米(37"×28") 的帆布上。1887年他另外在巴黎绘画了一套四幅的向日葵静物画。

梵高在1888年夏末开始工作,并持续到第二年。其中一幅被他的朋友保罗•高更装饰其卧室。这个系列呈现了向日葵由盛放到凋谢各阶段的形象。在用色方面—某种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新近上市的颜料令新的色调变得可能,尤其是黄色系列的表现力得到突破。梵高在给其弟费奥的信中表示:“可以说,向日葵是属于我的花”。
那么,这种属于梵高的花——向日葵,梵高一生到底画了多少张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两朵剪下的向日葵 三合板布面油画 21.0×27.0 cm 巴黎 1887年8-9月 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博物馆


两朵剪下的向日葵 布面油画 50.0×60.0 cm 巴黎 1887年8-9月 伯尔尼 伯尔尼艺术博物馆


两朵剪下的向日葵 布面油画 43.2×61.0 cm 巴黎 1887年8-9月 纽约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四朵剪下的向日葵 布面油画 60.0×100.0 cm 巴黎 1887年8-9月 欧特娄 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瓶中的3朵向日葵 油画 73.0×58.0 cm 阿尔 1888.8 美国 私人收藏


五朵向日葵 油画 98.0×69.0 cm 阿尔 1888.8 毁于二战


瓶中的12朵向日葵 油画 92.0×72.5 cm 阿尔 1889.1 费城艺术馆


瓶中的12朵向日葵 油画 91.0×72.0 cm 阿尔 1888.8 慕尼黑新艺术馆


瓶中的15朵向日葵 油画 95.0×73.0 cm 阿尔 1889.1 阿姆斯特丹 梵高美术馆


瓶中的15朵向日葵 油画 100.5×76.5 cm 阿尔 1889.1 日本 东京损宝日本东乡青儿美术馆


瓶中的15朵向日葵 油画 93.0×73.0 cm 阿尔 1888.8 伦敦国家画廊
最新评论(1)
冥王星北 发表于:2014/10/12 10:31:11 2#
  2011年的一个冬夜,我狂奔过日本东京繁华的新宿街头,寻找一个名字奇怪的私人美术馆,只为一幅画。
找到这家东京安田火灾东乡青儿美术馆时,只剩闭馆前的最后30分钟。满头大汗的我急切地寻找,终于看到那被一幅大画独占的墙壁。

  这座美术馆藏有梵高现存的7幅《向日葵》真迹之一,作于1888年。对很多人而言,来看它是一种朝拜。
  
  我屏住呼吸走近它,轻轻在它面前坐了下来。隔着玻璃,金黄的花瓣张牙舞爪,像我的老朋友。

  刚进大学时,经历过“中国式教育”的我,只希望以后能赚钱,越多越好。我知道怎么分析段意,怎么写历史主观问答题能拿高分,却不知道未来的生活在哪里。直到我真正遇到梵高先生。

  大二的一个晚上,在清华老图书馆鲜有人到的顶楼,放映了一部梵高的传记影片。

  那是一个魔法时刻。片中都是景物——梵高眼中的欧洲街道、乡村原野。全片都没有出现梵高本人,只是在画外音中念着他写给弟弟的几百封信。

  坐在银幕前,那是我第一次听这个画家说话:“亲爱的提奥,从我的窗口看造船所的景象,真是漂亮极了。白□□中有一条小径,白杨的苗条树身带着纤细的枝蔓,以优美的姿势,出现于灰色的傍晚天空之上。水中间是一座古老的仓库,寂静得好像以赛亚书里‘古老池塘中不流动的水’……”

  在我的家乡,大人口中羡慕的成功者,都是哪家企业的老总、哪个部门的领导、哪所大学的教授。我和我的很多同学虽然不喜欢,也只知道这种活法。但是,梵高完全不一样。

  看完影片,当我走出老图书馆,迈下石头阶梯时,夜空中飘起点点小雨。忽然间,图书馆周围的所有树木都在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我能听见了。世界顿时变大了。梵高就在空气中,

  他问我:“你知道自己这辈子想做什么吗?你知道怎样才是不辜负生命吗?”

  我骑车到学校超市的花摊,那里没有向日葵,却有4种颜色的非洲菊,金黄、肉桂红、粉红和大红。我带回寝室去,送给室友每人一朵。它们都被插在书桌前,怒放了好一阵子。

  后来我看了梵高的书信集,才知道,他也是一个普通人,原来也可以平凡地挣钱度过一生。

  他出生于荷兰乡村,早年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传教士。但这个艺术门外汉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

  他拼命练粗糙的笔,练眼睛,练某种忠诚。到最后他越来越依赖艺术对艰难生活的净化,所以越来越多地采用纯粹的明黄。那是最丰盛、最纯净、最透亮的阳光,好像可以净化所有的苦。

  大学毕业时,我放弃了一个离家近且多金的工作,留在了北方。同寝室的婧婍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惊讶的决定:一句瑞典语也不会的她,孤身到瑞典念大学。不是斯德哥尔摩,那个地名我们之前谁都没听过,叫乌普萨拉。

  那年后,“毕业后旅行一年”“辞职去旅行”的同龄人越来越多了,新名词“间隔年”也慢慢被□□接受。网络上一些年轻人讨论的未来也不再是升官发财,更多的是怎么“趁年轻追点梦”,让自己不后悔。

  我们愿意过一种火焰燃烧般的生活。我想,没有梵高,我们不会这么勇敢,爱生活,爱尝试。

  之后一晃两年,我不时收到寄自法兰克福、柏林、马德里的明信片。我知道婧婍背着包几乎走遍了欧洲,甚至,她还到了北极圈内。利用“沙发冲浪”的社交网络预约,她凭诚信睡过很多陌生人的沙发,和不同语言、肤色的朋友们萍水相逢,把酒言欢。在马德里参加项目时,宿舍窗外就是湛蓝的海,她可以跳下去游一圈再上来吃早饭。

  我也没落后于她。我独自去过了国内20多个省的44个市,不少是农村和山区。每到一个城市,我不会去名胜景点,而是会在寻常人家的巷子里遛遛弯,抬头望炊烟,低头看落花。

  安徽的田埂、台州的公路、贵州的山沟,我都在“摩的”后座上风驰电掣地经过。2011年夜进云南发生矿难的山村,紧张地把黑车的车号发短信给主编。2012年12月进大凉山,10个小时被颠得内脏挪位。穿越寒风和暗夜的旅途,是令生命满意的活法。

  我们也都会疲惫。梵高在信里承认:“我快40岁了。对于情况的变化,我确实什么也不知道……我的作品是冒着生命危险画的,我的理智已经垮掉了一半。”

  1890年,当梵高离开这个世界时,他37岁。生命虽然短暂,但他做到的事如此伟大。请容我引用一句泛滥的泰戈尔诗句,“生如夏花”。

  梵高在信里说:“如果生活中没有某些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就不会留恋生活。”

  而当年手拿非洲菊的4个姑娘,已经分散到四大洲。我在北京,时常奔波赶往一些匪夷所思的地方。婧婍在瑞典,刚换了新工作。和我的床相连的何婧飞去了世界另一端的巴西利亚高原,睡对角线的曼桐还在繁华的纽约奋斗。

  2011年11月17日,我在怒放的向日葵面前静静地望了30分钟,直到微笑的白发馆员用日语招呼我离开。本以为见到真迹会激动得流泪,但我最后只是回头笑了一笑。

  我想,我们都在燃烧生命呢。

(庄庆鸿:中国青年报记者)

您需要注册登录后,才能回帖哦!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