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
浏览量:989 回帖数:19
1楼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 (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2.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3.人格结构包括: (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答案要点: (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匮乏动机是……;成长动机是……。在成长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2)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 ①需要的五种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 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b.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2.答案要点: 一、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 (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二、影响因素: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
一、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社会知觉
4.思维
5.流体智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 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4.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 (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2.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3.人格结构包括: (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答案要点: (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匮乏动机是……;成长动机是……。在成长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2)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 ①需要的五种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 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b.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2.答案要点: 一、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 (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二、影响因素: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
一、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社会知觉
4.思维
5.流体智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 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4.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签名档
www.zsdlt.com
2010/3/4 0:43:30
2楼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试述马斯洛的动机理论。2.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B.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2.B_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一般只能保持20~40秒钟。 3.B.新学习的信息对回忆已有旧信息的抑制作用称为倒摄抑制。见学习精要中倒摄抑制的定义。 4.c.我们可以采用组块的方式来增加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容量。 5.c.见学习精要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中的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6.B_个体成就动机包含两种成分,即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7.C.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此时儿童的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 8.B_认知结构是影响迁移的主观因素,不是客观因素,其他的都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 9.A.奥苏贝尔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0.D.柯尔伯格根据道德两难故事来判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11.B.常模参照测验是通过测量团队的平均值,按照个体在团队中所处的位置来最终决定成绩的。 12.c.加涅按照学习情景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到高的顺序,将学习分成八类,分别是: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故比概念学习低一层次的应该是辨别学习。 13.c.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积极去实施这一活动。 14.D.1908年,贾德批评了共同要素说,提出了经验类化理论,即概括化理论。 15.A.效度是指测验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正确测量了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而信度是指测验的可*性。 16.B.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性,表现为流畅性、独创性和变通性。 17.A.高中阶段由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最擅长理解记忆。 18.D.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故认知的最高目标是评价。 19.A.桑代克等人认为当两种情景中有相同要素或共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由此提出了迁移的共同要素说。 20.A.一般来说,将学习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 二、填空题 1.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2.弗拉维尔 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体验 3.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4.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5.算法式策略 6.顺向负迁移7.追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8.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 9.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三、简答题 1.健康是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健康,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①正确的自我意识;②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具有生活热情与工作的高效率;⑤情绪正常、乐观、稳定;⑥人格结构稳定协调。 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场独立型:对客观世界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 (2)场依存型: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3)场独立型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且成绩较好,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比较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型学生一般偏爱社会科学,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由外在动机支配,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和讲解。 3.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儿童在游戏中只是个人独立活动,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 (2)权威阶段(6~8岁)。此阶段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3)可逆性阶段(8~10岁)。此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儿童往往更多地从行为的动机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而且与成人的关系也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插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1.试述马斯洛的动机理论。2.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B.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2.B_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一般只能保持20~40秒钟。 3.B.新学习的信息对回忆已有旧信息的抑制作用称为倒摄抑制。见学习精要中倒摄抑制的定义。 4.c.我们可以采用组块的方式来增加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容量。 5.c.见学习精要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中的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6.B_个体成就动机包含两种成分,即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7.C.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此时儿童的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 8.B_认知结构是影响迁移的主观因素,不是客观因素,其他的都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 9.A.奥苏贝尔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0.D.柯尔伯格根据道德两难故事来判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11.B.常模参照测验是通过测量团队的平均值,按照个体在团队中所处的位置来最终决定成绩的。 12.c.加涅按照学习情景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到高的顺序,将学习分成八类,分别是: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故比概念学习低一层次的应该是辨别学习。 13.c.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积极去实施这一活动。 14.D.1908年,贾德批评了共同要素说,提出了经验类化理论,即概括化理论。 15.A.效度是指测验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正确测量了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而信度是指测验的可*性。 16.B.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性,表现为流畅性、独创性和变通性。 17.A.高中阶段由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最擅长理解记忆。 18.D.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故认知的最高目标是评价。 19.A.桑代克等人认为当两种情景中有相同要素或共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由此提出了迁移的共同要素说。 20.A.一般来说,将学习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 二、填空题 1.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2.弗拉维尔 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体验 3.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4.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5.算法式策略 6.顺向负迁移7.追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8.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 9.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三、简答题 1.健康是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健康,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①正确的自我意识;②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具有生活热情与工作的高效率;⑤情绪正常、乐观、稳定;⑥人格结构稳定协调。 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场独立型:对客观世界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 (2)场依存型: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3)场独立型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且成绩较好,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比较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型学生一般偏爱社会科学,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由外在动机支配,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和讲解。 3.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儿童在游戏中只是个人独立活动,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 (2)权威阶段(6~8岁)。此阶段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3)可逆性阶段(8~10岁)。此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儿童往往更多地从行为的动机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而且与成人的关系也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插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签名档
www.zsdlt.com
2010/3/4 0: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