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有容乃大——京剧艺术的包容性与发展
浏览量:322 回帖数:1
1楼
京剧是一门奇妙的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它和所有别的戏曲一样,来自民间,自来就应该带着自身所代表的那部分文化的特点。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越剧艺术特色的文章,我很容易就找出它的特点:温婉如水,乡土又脱俗。一看就知道是吴越文化的产物。同样的,川剧代表巴蜀文化的辛辣,粤剧代表闽粤文化的热闹,黄梅戏则是成于鄂兴于徽的典型的江南“乡村音乐”。然而事情到了京剧这里,突然变得复杂起来。京剧代表着怎样的文化特色?我们决不能武断地说:“京剧代表北京文化。”要想答曰:“代表中国”,却又失之宽泛,并且越剧昆曲黄梅等等,也是打上明显的“中国烙印”的。京剧的身上没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的界限,却超于众多地方艺术之上,成为最能体现中国气质的非物质艺术形式,究其原因,可用四个字概括:“有容乃大。”京剧艺术的勃兴、发展和成型,自始至终贯穿着兼收并蓄的原则。京剧的前身徽班,是一种流动性很强的艺术团体,这使得它有机会吸纳同时期的昆腔以及其他杂曲的优秀元素。1790年,以高朗亭为首的三庆班首先入京,之后四喜、春台、和春等班陆续进京,合称四大徽班。我们知道,作为都城的北京,历来是热闹繁华,令人向往之所,这种繁华必然导致文化形式碰撞和多元化。京剧尚在新兴阶段就经历了着种历练,并且敏锐地抓住了学习和融合的时机,“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革新原有唱腔,同时广泛吸收秦腔、昆腔的表演方式,融南腔之妩媚与北调之铿锵于一炉,从一开始就能使人感觉到宏大的气势。和“进京”几乎是建国以后的事的许多地方剧种相比,巨大的包容性给了京剧明显的优势。京剧发展到三十年代,迎来了它的黄金期,这个黄金期一直延续到五十年代。这个时期的京剧,将兼容并包发展到极致。一方面是对其他剧种的借鉴的继续,比如尚小云先生《昭君出塞》,完全使用昆腔演唱;另一方面,由于这一时期京剧自身的主要流派基本形成,各行当,各流派之间也相互借鉴,纵深的继承和横向的包容并行不悖。比如程砚秋先生坦言在自己的唱腔中融入了很多言派(老生)的元素,再比如名净裘盛戎、袁世海(铜锤),却被趣称为“麒派(老生周信芳)的人”。京剧和京剧演员都意识到,作为一门由包容而形成的艺术,保持恒久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继续不断实行“拿来主义”。京剧和京剧人从来就不把吸收和融合看作“欺师背祖”,这样无所顾忌的包容性带给京剧艺术不断的新鲜给养,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国粹”。京剧的再度兴盛应该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冲破了文革禁锢的京剧预备大干一场,接回风尘已久的学习和包容的渠道。可是它惊讶地发现一切都变了样,开放潮流带来的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使它措手不及,流行文化、西化文化带着新时代大众的审美挑衅地看着它。眼看着曾经风靡的西皮二黄不断地缩小为小众艺术,京剧本能地动用起包容与改革的武器。于是便有了兼容歌剧的京剧〈图兰朵〉;有了以宏大交响乐为背景的、融合民歌风格的京剧〈走西口〉;甚至开化而大胆的上海京剧院,把〈哈姆雷特〉与〈悲惨世界〉都搬上了京剧舞台。这个时代的京剧,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大众的审美,一方面它感觉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在缩小,另一方面艺术的责任感敦促它寻求发展。它没有过多的包袱,它相信包容的必要和改革的力量,它尝试着为自己注入新鲜的血液。然而无论是京剧本身还是热爱京剧的人,都明显地感受到京剧在不自觉地妥协,不知是不是出于惯性,京剧艺术这一次的包容显得特别积极,对自身艺术形式的整合和保留,又显出前所未有的审慎。虚怀若谷的包容精神曾经给京剧带来万人空巷的辉煌,明天,它又将带着京剧走向何方?   
签名档
www.zsdlt.com
2008/8/27 1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