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知识分子谈佛法
浏览量:1164 回帖数:8
1楼
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海森伯、爱丁顿、薛定谔等物理学巨人,各以自己的研究成果,证明了物质、时空的相对性。普朗克首次测定了能量子的大小,证明物质以量子为单位跳跃变化,否定了旧物理学自然界无跳跃的观念。爱因斯坦划时代的相对论原理,揭示质、能可互换,物质与运动统一,空间、时间亦不离物质运动而独存,打破了时空、物质与能量分割的陈旧理论框架。玻尔的“互补原理”,揭示了量子现象呈波粒二象性,认为微观客体与观测仪器相互作用,在微观世界中不可能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海森伯以其“测不准原理”进一步证明在微观世界中客体受观测过程的巨大干扰,粒子的客观质量无法测准,认为微观粒子只是人们试图分割物质时所达到的基本数学结构的简单表象,令人想起佛学“至微无实,强为之名”(《大智度论》卷十二)的说法。薛定谔的波动力学认为粒子和能量子hv皆是因错误解释、干涉波的共振现象而生的幻觉。爱丁顿认为物理科学的世界无非是从人感觉经验中抽象出可度量东西的“抽象的象征世界”、“影子世界”,只是一种心智的构造,不离主观意识思维,接近了佛学万法唯识的立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新说,皆突破了僵硬的物质框架,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内在结构着眼,近于佛学缘起论的方法。甚至向来被认为一切知识中最具绝对性的数学,在数学巨子歌德尔眼里,也成了一条暂时堵塞住漏洞、而无法保证不出其它漏洞的船,失去了绝对性。(以上摘自陈兵《佛法与现代文明》) 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曾宣称:只要他知道了宇宙的所有初始条件,他就能计算出整个宇宙的未来!但是,混沌动力学告诉我们,即使按照牛顿的时空观,世界是机械和精确的,按照线形的方程,最终仍然会出现无法预测的结果,也就是说某些方面的信息我们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而且这种不可预测性,是大自然的内在性质,并非观察手段的不足,当然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现代物理学的超弦理论认为:我们很可能生活在更高维的时空中,只是除了现有的四维时空外,其它的维次被卷缩成了很小的闭合圈,不为人所注意。类似花园里的一条尼龙水管,平时静静地放在草地上,远看好像是二度空间平面图,近看才见到它是圆管形的三度空间立体物,再细看,它是无数圆圈的连接体——五维时空的空间类似这尼龙水管的圆周,由于太细小,以致我们在正常情况下,观察不到它们的存在。这个观点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卡鲁扎于1921年提出,曾得到爱因斯坦的支持......
到了八十年代,多维空间构想获得了更多的证据。十一维时空交叉互渗的数学模式令人暇想翩翩。物理学家亦提出多重世界量子力学诠释,支持独立存在着无数“平行的”宇宙,它们包含所有星系,所有恒星以及所有的行星,全都在相同时间甚至在同一空间中真实存在着。这些空间(世界)通常互无联络,然而在量子层面,却互为影响(编者:佛菩萨法界对凡夫法界的影响,是通过双方的因缘。佛菩萨的大悲愿力与众生的信心契合,众生才可从窒碍重重的低层空间解脱出来。又如:如果把某人写了字的纸扔进粪坑,表面上当然没有什么影响,但在深层面肯定有影响。一般人的身影被人踩到没有什么感觉,但证量高的人却能感觉到。再如很多故事里说到,某人身体的某部位患恶疾,有走无常者从阴间回来说,此人正于阴间受某刑,受刑的部位正是患疾的部位。这些也并非无稽之谈。倓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记载,革命军北伐时,邯郸县铁道两旁,距战线不远,有老鼠发动战争。据当地人估计,约有几百万只!黄鼠在铁道南,灰鼠在铁道北,大的如猫。起初黄鼠与黄鼠打,灰鼠与灰鼠打,三天后黄鼠又和灰鼠打,日夜不休!打起架来也不怕人,每天平均起码要死三万多只。经过一个多月,黄鼠战胜了。当时革命军穿黄装,在铁道南;奉军穿灰装,在铁道北。当时我想:奉军必定要败。末了果然如此,张大元帅出走。应该知道,这些并不是巧合。)
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海森伯、爱丁顿、薛定谔等物理学巨人,各以自己的研究成果,证明了物质、时空的相对性。普朗克首次测定了能量子的大小,证明物质以量子为单位跳跃变化,否定了旧物理学自然界无跳跃的观念。爱因斯坦划时代的相对论原理,揭示质、能可互换,物质与运动统一,空间、时间亦不离物质运动而独存,打破了时空、物质与能量分割的陈旧理论框架。玻尔的“互补原理”,揭示了量子现象呈波粒二象性,认为微观客体与观测仪器相互作用,在微观世界中不可能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海森伯以其“测不准原理”进一步证明在微观世界中客体受观测过程的巨大干扰,粒子的客观质量无法测准,认为微观粒子只是人们试图分割物质时所达到的基本数学结构的简单表象,令人想起佛学“至微无实,强为之名”(《大智度论》卷十二)的说法。薛定谔的波动力学认为粒子和能量子hv皆是因错误解释、干涉波的共振现象而生的幻觉。爱丁顿认为物理科学的世界无非是从人感觉经验中抽象出可度量东西的“抽象的象征世界”、“影子世界”,只是一种心智的构造,不离主观意识思维,接近了佛学万法唯识的立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新说,皆突破了僵硬的物质框架,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内在结构着眼,近于佛学缘起论的方法。甚至向来被认为一切知识中最具绝对性的数学,在数学巨子歌德尔眼里,也成了一条暂时堵塞住漏洞、而无法保证不出其它漏洞的船,失去了绝对性。(以上摘自陈兵《佛法与现代文明》) 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曾宣称:只要他知道了宇宙的所有初始条件,他就能计算出整个宇宙的未来!但是,混沌动力学告诉我们,即使按照牛顿的时空观,世界是机械和精确的,按照线形的方程,最终仍然会出现无法预测的结果,也就是说某些方面的信息我们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而且这种不可预测性,是大自然的内在性质,并非观察手段的不足,当然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现代物理学的超弦理论认为:我们很可能生活在更高维的时空中,只是除了现有的四维时空外,其它的维次被卷缩成了很小的闭合圈,不为人所注意。类似花园里的一条尼龙水管,平时静静地放在草地上,远看好像是二度空间平面图,近看才见到它是圆管形的三度空间立体物,再细看,它是无数圆圈的连接体——五维时空的空间类似这尼龙水管的圆周,由于太细小,以致我们在正常情况下,观察不到它们的存在。这个观点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卡鲁扎于1921年提出,曾得到爱因斯坦的支持......
到了八十年代,多维空间构想获得了更多的证据。十一维时空交叉互渗的数学模式令人暇想翩翩。物理学家亦提出多重世界量子力学诠释,支持独立存在着无数“平行的”宇宙,它们包含所有星系,所有恒星以及所有的行星,全都在相同时间甚至在同一空间中真实存在着。这些空间(世界)通常互无联络,然而在量子层面,却互为影响(编者:佛菩萨法界对凡夫法界的影响,是通过双方的因缘。佛菩萨的大悲愿力与众生的信心契合,众生才可从窒碍重重的低层空间解脱出来。又如:如果把某人写了字的纸扔进粪坑,表面上当然没有什么影响,但在深层面肯定有影响。一般人的身影被人踩到没有什么感觉,但证量高的人却能感觉到。再如很多故事里说到,某人身体的某部位患恶疾,有走无常者从阴间回来说,此人正于阴间受某刑,受刑的部位正是患疾的部位。这些也并非无稽之谈。倓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记载,革命军北伐时,邯郸县铁道两旁,距战线不远,有老鼠发动战争。据当地人估计,约有几百万只!黄鼠在铁道南,灰鼠在铁道北,大的如猫。起初黄鼠与黄鼠打,灰鼠与灰鼠打,三天后黄鼠又和灰鼠打,日夜不休!打起架来也不怕人,每天平均起码要死三万多只。经过一个多月,黄鼠战胜了。当时革命军穿黄装,在铁道南;奉军穿灰装,在铁道北。当时我想:奉军必定要败。末了果然如此,张大元帅出走。应该知道,这些并不是巧合。)
签名档
www.zsdlt.com
2010/3/4 0:40:29
2楼
这种诠释亦得到来自天文观测的支持。八十年代,天文学家观测外部空间,惊奇地发现:宇宙中物质的绝大部分都是不可见的,他们曾自认为是研究宇宙中物质的人,事实上,他们发现自己只是观察到宇宙中由于某种离奇的缘故碰巧能发光的一点点尘埃而已。大部分物质是不可见的。超弦理论描述一种新的物质,称为影子物质(shadowmatter),它同我们所熟悉的普通物质没有相互作用,或仅存在微弱的相互作用。由这类影子物质所组成的各种星系和行星,是不可见的,因为它们同我们的可见光线不发生相互作用。那么组成这类影子物质的形式是什么呢?......
随着“大爆炸宇宙理论”模式的流行,前卫科学家们(如狄拉克)提出反宇宙、反物质的设想与虚世界、虚宇宙的猜测。认为反宇宙是在遥远的彼方和宇宙相对,而虚世界却与实世界背部相连,表里相应,虚空共存,而黑洞(又称时空之洞),或是虚世界与实世界来往的通道。前卫科学家们对多维空间的探究,虽属未定与猜想阶段,然其中闪烁的智慧火花,足以引人深思(以上摘自魏磊《净宗玄门与现代前卫科学》)。
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时空是硬性的;在相对论中,时空是有弹性的,就象一块平铺的布放上一个铁球,任何一个物体的存在对另一个物体都存在着不同影响。假如一个彗星飞过太阳系的附近,它的途径就受到空间褶皱的影响。
相对论认为二维空间的物体是三维空间的点组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同样,三维空间的物体是四维时空中的点组在三维空间的投影。但这种时空观依然是非常肤浅的, 时空不仅是有弹性的,高维的、复合的(多个三维空间平行存在)、超连接的,而且可能是更复杂、乃至不能用空间概念想象的结构(摘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杨新宇《量子力学与唯了别学》)。
怎样才能进入多维时空乃至超时空呢?只有从心而入,向内而入,从静态思维而入。静态思维不是纯然的静止不动,而是让思维深层透达了知,它排除了内在七情六欲,外在的声光音色,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高其志《佛学与科学》语)
爱因斯坦等人提出的EPR实验表明,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重新审视我们的时空观。如果说波粒二相性的矛盾启示我们放弃对物质实有的执着,那么EPR实验则启示我们必须放弃对时空的执着,应该放弃时空观而以“了别”间的关系来组织理论,把时空还原为“了别”间关系的某种模式。发展现代物理学基础理论的突破口也就在这里。这个“了别”就是佛教唯识的“识”,这个识不是名词,而是动词(这样,时空的运动完全就变为意念的运动了——编者)
(只要有时空观就有矛盾。在量子力学中矛盾显示为波粒二相性和波包塌缩,在经典力学中则显示为运动和静止。关于运动和静止,看似平常不过,但深入分析则会发生问题。历史上很多人都探讨过这个问题,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说:“运动意味着在同一时刻物体既在一处又不在一处”。他使用了辨证法的技巧回避了更深入的分析。 古希腊时代著名的芝诺悖论----“飞矢不动”的命题也是涉及的这个问题。 出于和波粒矛盾同样的原因,人们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构造了“飞矢”和“运动”两种象, 把这两种象联合起来能解释大量事件, 于是便真的以为有“飞矢”和“运动”了。 其实这两种象的联合只是粗略的,当企图把它们完全统一成一体时,就会出现矛盾,这就是“芝诺悖论”。其实只要不执着于实有飞矢和飞矢的运动,则芝诺悖论本是戏论)。
(摘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杨新宇《量子力学与唯了别学》)。
人们习惯于在一定的时空概念的框架下认识世界,这样认识到的世界必然是扭曲的。 佛教的修行人在开悟前的一刹那还是以执取实有的观点来认识世界的,天地万物、时空结构俨然是真实的,后一刹那则发生了彻底翻转。这种翻转不是概念上的,而是破执后产生的根本翻转, 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时就不再是戴着有时空、动静、好坏、是非、善恶等二元对立的有色眼镜来看世界。虚云和尚当初在禅堂开悟时,口说偈云:“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虚空粉碎,则是放弃了二元对立,狂心顿息,则是斩断轮回之根。
这种诠释亦得到来自天文观测的支持。八十年代,天文学家观测外部空间,惊奇地发现:宇宙中物质的绝大部分都是不可见的,他们曾自认为是研究宇宙中物质的人,事实上,他们发现自己只是观察到宇宙中由于某种离奇的缘故碰巧能发光的一点点尘埃而已。大部分物质是不可见的。超弦理论描述一种新的物质,称为影子物质(shadowmatter),它同我们所熟悉的普通物质没有相互作用,或仅存在微弱的相互作用。由这类影子物质所组成的各种星系和行星,是不可见的,因为它们同我们的可见光线不发生相互作用。那么组成这类影子物质的形式是什么呢?......
随着“大爆炸宇宙理论”模式的流行,前卫科学家们(如狄拉克)提出反宇宙、反物质的设想与虚世界、虚宇宙的猜测。认为反宇宙是在遥远的彼方和宇宙相对,而虚世界却与实世界背部相连,表里相应,虚空共存,而黑洞(又称时空之洞),或是虚世界与实世界来往的通道。前卫科学家们对多维空间的探究,虽属未定与猜想阶段,然其中闪烁的智慧火花,足以引人深思(以上摘自魏磊《净宗玄门与现代前卫科学》)。
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时空是硬性的;在相对论中,时空是有弹性的,就象一块平铺的布放上一个铁球,任何一个物体的存在对另一个物体都存在着不同影响。假如一个彗星飞过太阳系的附近,它的途径就受到空间褶皱的影响。
相对论认为二维空间的物体是三维空间的点组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同样,三维空间的物体是四维时空中的点组在三维空间的投影。但这种时空观依然是非常肤浅的, 时空不仅是有弹性的,高维的、复合的(多个三维空间平行存在)、超连接的,而且可能是更复杂、乃至不能用空间概念想象的结构(摘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杨新宇《量子力学与唯了别学》)。
怎样才能进入多维时空乃至超时空呢?只有从心而入,向内而入,从静态思维而入。静态思维不是纯然的静止不动,而是让思维深层透达了知,它排除了内在七情六欲,外在的声光音色,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高其志《佛学与科学》语)
爱因斯坦等人提出的EPR实验表明,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重新审视我们的时空观。如果说波粒二相性的矛盾启示我们放弃对物质实有的执着,那么EPR实验则启示我们必须放弃对时空的执着,应该放弃时空观而以“了别”间的关系来组织理论,把时空还原为“了别”间关系的某种模式。发展现代物理学基础理论的突破口也就在这里。这个“了别”就是佛教唯识的“识”,这个识不是名词,而是动词(这样,时空的运动完全就变为意念的运动了——编者)
(只要有时空观就有矛盾。在量子力学中矛盾显示为波粒二相性和波包塌缩,在经典力学中则显示为运动和静止。关于运动和静止,看似平常不过,但深入分析则会发生问题。历史上很多人都探讨过这个问题,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说:“运动意味着在同一时刻物体既在一处又不在一处”。他使用了辨证法的技巧回避了更深入的分析。 古希腊时代著名的芝诺悖论----“飞矢不动”的命题也是涉及的这个问题。 出于和波粒矛盾同样的原因,人们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构造了“飞矢”和“运动”两种象, 把这两种象联合起来能解释大量事件, 于是便真的以为有“飞矢”和“运动”了。 其实这两种象的联合只是粗略的,当企图把它们完全统一成一体时,就会出现矛盾,这就是“芝诺悖论”。其实只要不执着于实有飞矢和飞矢的运动,则芝诺悖论本是戏论)。
(摘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杨新宇《量子力学与唯了别学》)。
人们习惯于在一定的时空概念的框架下认识世界,这样认识到的世界必然是扭曲的。 佛教的修行人在开悟前的一刹那还是以执取实有的观点来认识世界的,天地万物、时空结构俨然是真实的,后一刹那则发生了彻底翻转。这种翻转不是概念上的,而是破执后产生的根本翻转, 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时就不再是戴着有时空、动静、好坏、是非、善恶等二元对立的有色眼镜来看世界。虚云和尚当初在禅堂开悟时,口说偈云:“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虚空粉碎,则是放弃了二元对立,狂心顿息,则是斩断轮回之根。
签名档
www.zsdlt.com
2010/3/4 0: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