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消逝中的“草根”文保志愿者

楼主

义乌一一零 [离线]

0☆☆☆☆☆

发帖数:422 积分76
1楼
http://www.jhnews.com.cn/jhrb/attachement/jpg/site1/20080104/00142a5844d508e758045c.JPG胡波给自己的博客命名为“行走在消逝中”;胡波眼中的乡土建筑不仅仅是名声在外的诸葛村、郭洞村、卢宅、寺平村等,而是散落在乡野间的“遗珠”;胡波形容自己对乡土建筑的热爱处于“疯狂的状态”;胡波说自己“工作6年多的收入基本都花在拍摄记录各地的乡土建筑上了”;胡波说自己“可能以后会娶个‘村姑’回家,因为自己一有空闲时间就往乡下跑”……    2008年元旦的假期,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到永康厚吴村、芝英镇、花街镇等地寻访拍摄记录乡土建筑。记者跟随胡波一起来到厚吴村,感受着他对乡土建筑的痴迷。他在看到古建筑的第一眼就能判断出年代和屋主的地位,以及雕梁画栋的历史含义。“可能是看得多了,有直觉了。我在第一眼就能判断出这座建筑的价值。”胡波说。    用脚步丈量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对于乡土建筑的定义,胡波有自己的理解:乡土建筑应该就是民间的、本土的、原生的、乡野的建筑。2001年、2002年的时候,他骑着自行车,带份金华地图就在周边的村子里瞎转悠“寻宝”;每逢周末又坐公交车去周边县市的农村寻访。“估计金东区和婺城区50%的行政村我都已经走过了。”“起初对民居比较迷恋,后来对早期木构建筑有兴趣,于是就往北方,特别是山西等地跑了”。3年中,他陆续去了山西各地达30多天,足迹遍布北京、天津、辽宁、河北、陕西、山东、河南等地。“外面的建筑看多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发觉金华乡土建筑的风格非常独特,它融合了浙派建筑和徽派建筑的风格,而且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的建筑特色。例如东阳就以木雕见长,靠近兰溪的地区砖雕特色鲜明,武义和磐安则体现了不同的山居风格”。    胡波发现一些几年前曾去寻访过的乡土建筑,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有的牛腿被盗了,有的大厅毁于火灾。因此,他打算依次回访原先寻访过的金华乡土建筑,写一份《金华乡土建筑考察日记》,同时绘制出各个建筑的平面图。    “我现在的心情很急迫,记录的心态更多吧,都顾不上欣赏了”。他绘制建筑物平面图的技能是自学的,先在现场用十来分钟画一幅草图,回家后再用绘图铅笔按照比例仔细绘制,画好后再用签字笔描画一遍,一般一幅平面图要花费两三个晚上的时间。    胡波平时经常上ABBS建筑论坛、中国记忆论坛、营造天地、中国古建筑论坛等论坛,在那里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说:“在我心中已经有一张文物地图了!”他所获取的金华乡土建筑的信息,一方面是来自于浙江文物局的浙江省文物网,一方面就是自己深入乡村寻找的那些连“文物点”都称不上的、但非常有价值的古建筑。    城隍庙戏台下萌生的情结    胡波大学里学的是会计,与乡土建筑、建筑史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毕业后的工作是维护银行里的数据系统。可他毕业后的双休日和休假日几乎都泡在金华各县市和全国各地的古建筑、古村居上,购买的关于古建筑方面的书籍,已经远远超过了专业课方面的书籍。有时候,胡波的妈妈忍不住会抱怨:“你是银行里的,有空的时候不炒炒股、炒炒基金,整天跑到乡下去拍照片,对象也不找。”    对于乡土建筑的痴迷,胡波说可能缘于“城隍庙里的古戏台”。他在环城小学读书的时候,放学后老是跑到城隍庙里面玩。戏台边住着的是邻居家的女儿,因而他从小在戏台上“来去自如”,抬头就能看见鸡笼顶,无意间对古建筑有一种神秘感和亲近感。小时候在内心深处种下的萌芽,在长大后、在大学毕业后,突然就茁壮成长了,演变成对乡土建筑的痴迷。    胡波说圈子里的朋友,从小都有一个与他类似的古建筑情结。“我们这些人是发自内心深处地欢喜,比起一些只是为了文凭而选择建筑史专业的人来说,我们具有‘草根’精神,也更愿意深入到广大农村中去。”例如,胡波的一个网友“清泉濯玉”,他家就住在杭州胡庆余堂老店的对面,从他记事起,每天一推门看到的就是雕梁画栋的宅园建筑;与他搭伴行走次数最多的“蜚语”则是在哈尔滨的历史老街区里长大的。    胡波2001年毕业后回金华工作,突然发现自己读小学、初中时经常玩耍嬉戏的地方,在旧城改造中不见了。“当时受到的刺激比较大”,2002年11月,他还给市领导写了封信,提出保护金华历史街区和古民居群的5条建议。后来,市政府召开一次关于旧城改造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座谈会,他还作为市民代表被邀请发言。    触动内心深处柔软的地方    “她在渴盼一个温暖的怀抱,哪怕只是一个关怀的眼神。救命稻草,你在哪里?是我吗?我能行吗?”这是胡波在博客中自我介绍的最后一段。从事乡土建筑研究和保护的人,无论是专业的学者,还是“草根”志愿者,都有着发自内心深处的疼痛感。胡波说:“很多时候,古建筑的‘守护者们’看到我们去拍照就会问‘是不是要拆了’,或者是‘是不是要进行维修了?’最初听到这样的问话时,我们的感觉是心痛,心痛过后很长一段时间是麻木,然而现在再听到这样的问话,仍旧还是心痛!”    2004年12月,罗哲文、谢辰生、吕济民3位专家来金华考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请情况。胡波“冲”到专家下榻的宾馆,与专家进行了短暂的交流。3位专家都已经年逾八十,依然乐此不疲地奔波在古建筑保护的道路上,将毕生精力倾注到中国建筑遗产研究和保护的事业中。罗教授在感慨现在年轻人对古建筑的关注比较薄弱、后继乏人的同时,也鼓励胡波“继续努力”。    胡波说,那些没有被开发,没有喧闹的游人出入的乡土建筑,犹如素面朝天的“村姑”,给人一种恬静安然的感觉,但却是那么的脆弱。“乡土建筑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或许“一个转身的瞬间,就远离我们而去了”。胡波经常会在深夜问自己:“除了记录、拍照,我还能做些什么?”
签名档

www.zsdlt.com

2008/1/4 13:20:33

义乌一一零 [离线]

0☆☆☆☆☆

发帖数:422 积分76
2楼
签名档

www.zsdlt.com

2008/1/4 13:21:35
返回本版
1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